绿色建筑丨博森设计—“碳”索未来系列活动之启动篇
阅读 13 · 发布日期 2022/08/01 10:16:12 · “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开启了低碳新时代,正在带动整个社会的巨大热情,并成为社会转型的巨大动力。许多颠覆性的“重新定义”正在发生。 建筑领域的减碳是实现全社会“双碳”目标的关键一环。江苏博森作为我市较大规模建筑设计单位,肩负从设计源头实现建筑减碳降耗的使命与责任。公司紧跟省市有关工作部署,超前市场需求,先期技术储备,突破传统建筑设计思维,从2017年起着手低能耗、低碳建筑探索研究。 由我司黄新煜总建筑师主持设计的“无锡市建筑专家工作站”成为无锡地区首个超低能耗建筑,实现建筑综合节能率80%以上,年碳减排量45吨,入选省级超低能耗被动式绿色建筑工程示范项目。博森作为推行我市低碳建筑的发起单位之一,拟在无锡市建筑勘察设计协会的领导下,组建市勘协低碳建筑分会。后续将会同专家学者,共同研究、编制地方低碳建筑技术评定导则。目前在市住建的领导下,已完成《无锡市“十四五”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规划》、《无锡市高品质住宅实施导则》。 近日,博森以“碳”索未来为主题开启了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考察和技术研讨会系列活动,本期我们组织了锡山千卡居和长泰御园的“被动房PLUS”示范基地现场考察活动。无锡市住建、审图中心、勘察设计协会、无锡市惠山国有投资控股集团的有关领导以及苏州大学吴尧教授出席了本次活动。 01 锡山区千卡居 / 近零能耗示范项目 与会嘉宾一行首先来到了锡山区千卡居,该建筑由厂房改造后将成为一座创意展示园区,其改造施工中引进了多项低能耗建筑技术,建成后可接近零能耗建筑水平。博森设计绿色建筑与低碳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吴志成博士带领大家参观了低能耗建筑的保温做法,以及热桥处理、气密性连续构造等技术方法。项目还将创新利用建筑内部的景观水池,通过建筑物理技术AI算法,将水池作为蓄能载体,并大幅度降低了建筑设备能耗,充分映证了低能耗建筑“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的设计宗旨。 01. 保温/保冷技术 02. 热桥处理 03. 气密性连续构造 04. 蓄能景观水池 02 锡山区长泰御园悦公馆 /“被动房PLUS”示范基地 活动第二站来到位于长泰御园的“被动房PLUS”示范基地,该项目已改造结束并投入使用。当天室外赤日炎炎,气温已近35℃,高温高湿天气让人汗流浃背,而走进该建筑,立刻清凉舒爽无比,且无常规空调房间的“冷风吹头感”,空气的温度、湿度、洁净度让人如置身于清新舒适的森林之中,可智能调节的遮阳系统完美阻挡了外部阳光的曝晒。而这座170平方米的建筑,达到如此舒适的室内环境只需要依靠一台1.5匹的空调室外机,仅相当于住宅客厅柜式空调的容量。吴博士为大家讲解了该建筑通过低能耗建筑改造,在常态时,仅需要通过建筑躯体自身的储蓄能力即可保持室内舒适度。 03 博森设计超低能耗项目方案研讨 / 博森设计的“碳”索之路 参观学习后,与会领导、嘉宾汇聚江苏博森听取项目汇报、探讨技术理论、方法。会议由景观设计与绿建生态中心执行总经理顾嘉宜主持。会上总经理孙卫首先介绍了在“双碳”背景下,江苏博森集结骨干力量,整合各项资源,孵育相关技术,开展建筑低碳化、减量化研究设计的工作进展。对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信赖与支持表示感谢,并且表示江苏博森将在低碳建筑领域持续发力,争取呈现更多高质量项目。 市建筑节能与科研设计处(信息处)主任钱保国对我院建筑节能低碳工作进行了指导,钱主任首先肯定了江苏博森在我市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建筑低碳化等领域做出的贡献。希望江苏博森在以后工作中进一步开拓思路,形成与建设单位更为高效的良性互动体系,打造出更多无锡市低碳建筑的“样板工程”。 市勘察设计协会副秘书长吴筱秋对江苏博森近年来从事低碳建筑研究与探索的工作表示了肯定,鼓励博森进一步探究低碳建筑技术路径、储备技术能力,未来可尝试编制无锡地区低碳建筑相关设计指引导则,统一设计规范,形成地方特色。 绿色建筑与低碳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杰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博森“碳”索之路——江苏博森建筑低碳化、信息化设计研究成果回顾。汇报后,市审图中心崔贵主任、特邀专家吴志成博士,吴尧教授、江苏博森黄新煜总建筑师对博森关于超低能耗的项目方案展开了讨论。博森将根据专家意见及建设单位要求,修订完善相关设计方案,确保设计方案有效、稳步地落地。 博森设计超低能耗设计与咨询团队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绿色建筑与低碳研究中心,力争我市低碳建筑设计行业潮头,强链低碳创新担当,大力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推动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我们将在低碳建筑领域持续发力,为“3060碳达峰、碳中和”宏伟目标继续贡献力量! A GREEN LOW-CARBON 博森设计 绿色建筑与低碳研究中心